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审稿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审稿
1-3个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投稿须知
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文文题部分
需增加若干新项目,顺序应为:
1.中文文题左上角应有“文章编号:”为标识,具体编号由编辑部给定。
2.中文文题;
3.作者姓名;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分隔,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例:“吴□□1,赵□□2”
4.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编,单位名称与省市名邮编之间用“,”分隔;不同单位的作者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以作者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连排时以“;”分隔;此“工作单位”项目用“()”括起。
例:(1□□□□大学□□学院,上海200234;2□□□□大学□□系,上海200235)
5.摘要。150字左右,前应加“摘要:”为标识;
6.关键词。2-5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前应加“关键词:”为标识;
7.中图分类号。采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进行分类;分类号前以“中图分类号:”为标识;
8.文献标识码。标识码前为“文献标识码:”作标识,接排在“中国分类号”之后(前空3个字)。按“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文献标识码: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
E--文件、资料等。
二、篇首页地脚部分
1.第一行以“收稿日期:”为标识,具体日期由编辑部填写;
例:“收稿日期:2001-01-19”
2.如是基金项目排印在第二行,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前加“基金项目:”为标识;
3.作者简介。按下列顺序介绍: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同一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可相继列出,中间用“;”隔开,最后用“。”结束。前加“作者简介:”为标识。
例:“作者简介:吴□□(1971.7-),男,上海市人,□□□□大学□□学院教授;赵□□(1978.6-),男(回族),上海市人,□□□□大学□□系讲师。”
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末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在正文后,独占一行,左顶格,用“参考文献:”为标识;
2.每条参考文献内容依次是:
主要作者姓名(多个责任者之间用“,”分隔,不得出现缩写点“.”;姓名后不得加“著”、“编”、“主编”、“合编”等任何说明).文献题名.以单字母方式的标识的文献类型(“[]”括起,见下表).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每条参考文献条目各项之间及最后以“.”分隔和结束。
例:期刊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号码.
图书:[序号]作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报纸文章:[序号]作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注:对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类型标识为“[A]”,其他未说明之文献类型用“[Z]”。
3.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学术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一般集中列于文末;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与正文中指示序号一致。
注释是对学术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文末参考文献前,并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标注。
四、英文文题、摘要部分应注意:
论文应附英文文题、汉语拼音作者姓名、英文工作单位(及多位作者署名和不同工作单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要与中文相关内容对应;
其中汉语拼音作者姓名采用姓前名后,中间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大写(复姓连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英文作者工作单位、省市名及邮编中间用“,”隔开。工作单位项目用“()”括起;
英文摘要前用“Abstract:”标识;
英文关键词前用“Keywords:”标识;各关键词用“,”隔开。
五、关于本刊所加入数据库的有关事项
本刊为了扩大学术影响,业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故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即自动收入上述期刊数据库,本刊所付稿酬已包括自动进入上述期刊数据库的报酬
凡有不同意将自己稿件纳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作者,来稿时请注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