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凝聚着民族精神与信念,而语文学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开始在课堂上注重文化教育, 为学生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以求能够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快乐成长。因此,如何推动语文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助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已成为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1、新课程改革呼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及,语文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掌握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提升文化品味。可见,语文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也应注重外来优秀文化的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此外,在国家教育纲领性文件中也出现了“传承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表明国家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非常重视,也体现出了全社会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需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是时代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内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综合体。但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能只是单一的增强经济实力,还应重视文化软实力。中国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文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很多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认知依旧停留在上世纪,他们对于中国的了解是非常片面的,甚至于存在很大的偏见,究其根本还是在于中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步调不一致。因此,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魅力与内涵并没有发挥出来。而要想推进中国更好地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文化发展,从学生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文化自信,并能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3、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亟待改善
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语文学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载体,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从学科特点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文化知识的渗透。但目前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较大,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剥离现象,老师也只是将传统文化作为课外知识进行讲解,更关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以分数至上的教育理念,并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而以分数高低评判学生语文水平也较为片面,学生语文素养始终得不到有效提升,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很低,学生逐渐对语文丧失学习兴趣。加之,初中老师本身教学任务重,平时还要完成学校交代的其他事项,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设计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奠定人生格局,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是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有助于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基于传统文化视域,国人总是通过承担起社会职责、奉献力量等方式来实现自我价值,尽管一个人的价值无限,但社会价值却无法用具体的参数来衡量,只有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同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民族意识也是非常强烈的。如《诗经》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一个人所经历的困境,是值得回味的宝贵财富。又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够将国家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使其努力学习,为祖国发展作出应有贡献[1]。可见,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素材。
2、自强不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
传统文化凝聚着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其所包含的自强不息精神依旧具有极强的激励价值。古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君子要效法天地,不断探索和进步,即便是遭遇困境,也应如宇宙般永不停息,这就体现出了进取精神。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这些都是古代圣贤在逆境之中,勇往直前,进而终成佳作。虽然,当前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但是社会竞争却愈发激烈,初中生必须要具备敢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占领一席之地。可见,在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2]。
3、求真向善,培养学生价值观
“ 求真向善、先义后利”思想在传统文化体系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孔子曾言:“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也就是说,当无法兼顾富贵和仁义时,作为一个具有远大志向、高尚情操的人,就应舍富求义,要时刻谨记道德伦理,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背信弃义。此外,孟子也主张“舍生取义”,就是说宁可放弃生命,也不得失了道义。但同时其也反对唯利是图思想,认为作为统治者要爱护他的子民。可以看出,“求真向善、先义后利”的思想能够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时刻警醒自己要做一个充满正义、讲诚信的人。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原本内容丰富的语文变得枯燥范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逐渐丧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要求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师生互动有所增强, 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升。但是依旧有很多教师更注重学生成绩, 非常看重考试分数,从而没有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学生思维、素质等方面培养的重要性,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学生应试能力较强,但语文素养不足。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深刻挖掘教材课文,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在传统文化体系中,爱国主义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将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纵观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其中很多篇目都涉及到爱国情怀,所以教师要深刻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爱国元素,深入分析教材,立足教学内容,了解每篇课文的育人目标,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挖掘教材内容与思想情感的契合点[3]。但是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切记不可生搬硬套,将毫无联系的内容融入其中。如鲁迅先生《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属于典型的记叙文,整篇课文运用了叙事、抒情、议论等写作手法,表现出浓浓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以情感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又比如《中国人失掉信心力了吗》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说理辩论的过程中将自己对国民党深恶痛绝的情感淋漓精致的表现了出来。总之,初中语文教材涉及面广,在教学时应当采取怎样的教育手段还需要根据具体的课文灵活选择。
(二)品析情感内涵,强化学生体验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诗人都会将自己的情感溶于诗词之中,通过古诗词来抒发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经典的名言警句。因此,教师要抓好古诗词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4]。同时,还应借助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体验。例如,在教学《孟子二章》时,可以引入“水滴穿石”“铁杵磨成针”等寓言故事,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也能增强教学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接着,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交流探讨古诗文每段含义,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平台,然后老师再进行讲解,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诗人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良好品质。当然,还有很多诗词句也蕴含着宝贵的精神品质,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这些诗句有充满了豪情壮志,通过这些诗句也能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5]。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搜集相关诗句,而学生在收集过程中必然要弄懂这些诗词的含义,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 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和价值观正处于塑造阶段,且具备一定的主观意识,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上很多不良信息容易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也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去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 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化传承中去, 并借助重大节日全面渗透传统文化[6]。例如,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与节日相关的诗词,并围绕节日主题进行微写作,并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节日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制作具有节日特色的手工品,比如在端午节可以制作香囊、粽子等;在中秋节可以制作月饼,在元宵节制作花灯……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好课前三分钟进行传统文化活动,每个月选定一个主题,如“孝” 为主题时,学生可以讲解与孝相关的故事,如子路背米孝双亲、孔奋节俭孝母,王祥卧冰求鲤等,这些故事被载于史册,流传至今,通过分享,在班级形成浓郁的“孝亲敬老”氛围,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懂得“孝道”。
(四)诵读经典,构建浓郁氛围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积淀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经典文化凝聚着古代先人的聪明才智,透过其可以窥探祖辈所具有的伟大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可在潜移默化中以圣人的言行举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当下,经典诵读活动正如火如荼开展,将其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此,我会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读古诗、读古文。此外,古诗词讲究押韵,注重平仄对应,在诵读时可以要求学生不必理解每个字词含义,但要做到字正腔圆,发音准确,有节奏有韵律进行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感受经典所蕴含的韵律美。为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同时也避免课间打闹情况发生,我鼓励学生利用课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比赛,有个人赛、有小组赛,获胜的均可获得小奖励,学生参与积极性非常高,班级里也形成了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五)练习写作,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加强经典诵读,还应将这些经典内容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融为一体,将经典中蕴含的道理内化成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修养。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当学生熟读经典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而写作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我反省方法。于是,我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或周记的方式, 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写下来, 可以是收获、可以是反思,并在班级一角开辟了《见贤思齐日志》, 当班级里出现好事时,就记录下来,作为典型榜样进行宣传;如果发生了不好的事情,也要记录下来,作为经验教训引领反思,从而避免今后再次发生类似事件。如有的学生在诵读完“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后,联想到平日里犯错时父母的教诲,而自己却感到不耐烦,常常与他们顶嘴, 于是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感受, 表示以后一定会尊重父母。通过让学生在课上大量诵读,课后以写代悟的方式,利用语文教学中每一个环节进行传统文化渗透, 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谦谦君子,巍巍国之栋梁!
(六)开展校园活动,融入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要发挥好课堂的阵地, 还应充分利用好校园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校园活动,拓宽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社戏》一课后,就组织开展了观看戏剧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去了解戏曲艺术,与老生、老旦近距离接触,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观看结束后,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学生自己编排一出感兴趣的戏剧,从而更好地了解戏曲唱、念、做、打的基本内容, 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同时还欣赏到了精美绝伦的表演。而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为学生搭建了戏曲身段体验的平台,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科普了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等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了解戏曲表演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对戏剧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运用,充分意识到其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在学好语文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传统文化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从而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重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真正成为一个有素质、有担当、有内涵、有觉悟的时代新人。而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应持续探索传统文化的渗透路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霍斌斌.在渗透中传承——例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名师在线,2020(24):75-76.
[2]张艳芳.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巧妙渗透方式解读 [J]. 名师在线,2019 (36):79-80.
[3]许雪萍.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中学语文,2019(36):76.
[4]姜汉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9 (12):265.
[5]张录寿.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J].学周刊,2020(01):47.
[6]张鹏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初中语文教学的对策[J].汉字文化,2019(20): 111-112.
作者:芝世珍;刘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