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市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增长极和创意策源地,能有效促进城市和区域经济更新和发展质量提升。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园区成败的关键是打造完善的低成本基础设施、培育优良的滋养文化产业的软环境土壤、建立顺畅的文化产业资源广泛联结的机制、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正向反馈机制。未来,要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拒绝“包租婆”模式,坚持低成本运行,加强园区产业设计和培育,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开放性创意网络生态系统。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区;创意经济;共生网络
近年来,在政府积极倡导下,文化产业园区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聚趋势日渐凸显。据统计,目前国家命名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已经达到300多个,各省(区、市)自我命名和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已经超过2000个。及时总结我国不同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与建设意义
1.1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
文化产业内容较为宽泛,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文化产业涉及9大类、43个中类和146个小类。所以,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也较为宽泛,原文化部2016年6月9日发布的《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文产函〔2010〕1169号)指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是指主要从事演艺、动漫、文化娱乐、游戏、文化会展、文化旅游、艺术品和工艺美术、艺术创意和设计、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等文化产业门类活动的园区、基地。本文所研究的文化产业园区是指以各类文化产业为主导经济的产业园区,其名称主要包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意经济示范区、创意经济社区、特色文化旅游基地等各类文化经济园区。
1.2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2.1促进文化产业升级,加快更高层次经济转型第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新型高端产业集聚区。文化产业凭借其自身巨大的发展潜力,与旅游、科技、教育等产业部门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为纽带的庞大产业链。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在园区集聚,更易发挥出文化产业自身渗透性强、连接性广的独特优势。以文化旅游业为例,其涉及餐饮业、酒店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商务、研修、康养、休闲、情感、探险等多个产业门类,一些地方还建设了“文化+旅游+城镇化”的文化创意城镇。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城市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也都是著名的国际文化中心,如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是世界范围内发展经济的大趋势。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了10%,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1.2.2促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城市名片第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改造旧城区,延续城市文脉。城市的古建筑和作为近代工业文明产物的工业遗产日益显示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精神审美意义,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往往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例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在2007年改造时秉承保留其风韵和骨骼,并根据现代消费需求创造性开创和开拓消费业态的精神,使得宽窄巷子成为现如今极具特色的旧文化休闲消费地之一,吸引着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中外游客聚集于此。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增加城市美感。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一座宜居的城市蕴含着各种能量和活力。文化的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城市的迭代更新,让城市的经济和文化都迸发出勃勃生机。一些老旧的工业建筑和废弃的厂房转变为文化创意园区、博物馆、剧院等,人们置身其中必然会接受文化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而这些文化产业聚集区也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为城市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第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形成产业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园区内的基础设施、投资融资、综合服务等建设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集聚于此,增强创新驱动力。通过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个性化名片。如北京“798文化产业园”“东亿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关村智造大街”等不仅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也成为城市的新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坐标。1.2.3促进创意资源集聚,打造创意经济增长极,增强城市中心性和辐射性第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培养创意人才,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纽约、伦敦和东京均有数量众多的各类文化经济集聚区,其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文化产业人才丰富,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就业总人数的12%,伦敦为14%,东京则达15%。北京中关村、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附近涌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经济园区,其主要原因也是周边文化创意人才供给较为丰富。第二,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集聚创新创意资源,推动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是文化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通过构建各种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创意转化为成果,培育创新型文化企业和企业家。北京宋庄吸引了大批艺术人才,打造了独具魅力的艺术社群,成为国内知名的绘画、音乐、表演等创意人才集聚地,也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经济创新创业团队,成为知名的文化经济创客空间。第三,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高效发展。文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既关联产业内部众多产业,又促进跨行业跨区域产业融合。例如北京以中关村为载体,以“一区多园”等形式与其他区域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江苏中关村科技园”“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特色园区或基地,先后与全国多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造了区域型创意经济增长极,发挥了城市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1.2.4促进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首先,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赋予传统文化新时代特征,提升文化感召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深厚的文脉底蕴,守护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让古文化绽放新生命。例如,故宫博物院在做好藏品保护和学术研究的同时,秉承着让公众“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宗旨,持续开发文创产品,切实通过文化创意产品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其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创新文化表达形式,激发文化创造生命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在形式上赋予传统文化更多与时俱进的因素,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制度等与其相结合的步伐,与当下自媒体普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相契合。陕西省文投集团将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植入其旅游景区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表达方式。
2建设优质文化产业园区的共性影响因素
不同的文化产业园区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有的主要取决于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便利性,有的主要取决于创意产业市场的波动与对接。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都与公共设施和服务成本、创意人才的聚集和创新创业团队培育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这些共性影响因素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内核驱动力量和基业常青的保障。
2.1完善的硬件基础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支撑
第一,硬件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载体,硬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水、电、气、热、通信、非主干路等,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积蓄能量,增添后劲。一些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然外表陈旧,富有年代感,但其内部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已经极具现代化品质。第二,文化产业配套设施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城市如果有完善的文体设施和闪耀的文化地标,市民能广泛参与到文体活动中去,文化工作者也拥有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发展较好的文化产业园区内部或周边往往具有如展览馆、图书馆、电影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和可供创意阶层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第三,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直接支撑。比如,要想促进动漫、游戏、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构建相对扎实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云渲染、影视后期制作装备。这些设施投资额度相对较大,如果单靠个体企业进行投资,不仅初期难以承受,而且将来成本也比较困难。如果园区运营方来进行投资,不仅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且可以大大减轻单个企业的负担,促进企业专业基础设施共享,发挥专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
2.2优良的软环境是滋养文化产业园区的厚实土壤
第一,搭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是优化文化产业园区软环境的重要措施。创新文化产业园区管理运营方式,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孵化器和创业加速器,从而孵化和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产业创业者和创业型企业。第二,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大幅增加国民接近文化艺术产品的机会,是扩大文化产业园区邻近市场空间的重要手段。同时,积极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与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园区文化活力。调查发现,大量文化产业园区均具有展览展示交易平台,为企业和园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第三,构建文化创意人才资源培养机制,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人才生产生活的友好氛围,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智力支撑。那些充满自由、竞争、崇尚个人价值实现的文化产业园区往往更能汇集更多的创意人才。第四,政府的规划引导、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保障。通过形成以行业政策为支撑、各个区域配套政策为基础的政策体系,为文化产业园区各项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北京、成都、西安、上海、宁波、深圳等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较好的城市,均具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产业园区或功能区规划,并配套了资金、税收、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2.3顺畅的广联结机制是文化产业园区集聚资源的必要条件
第一,文化产业园区需要打造开放性的企业联结网络。文化产业园区内的多家企业多形成集聚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798艺术区为代表的政府主导的“房东型”管理园区,服务类型单一,管理粗放,其管理的核心可能主要在于如何提高租金,但目前已经有所改观;以上海德必文创集团等为代表的服务型管理园区,即由专业公司从事园区经营和管理;以猪八戒网等为代表的网络服务型园区,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平台,通过网站、软件和移动应用程序为企业用户服务,形成了网络文化产业集群。第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需要打造自由、竞争、开放的创意人才网络和生产网络。与一般传统工业制造园区不同的是,文化产业园区的兴起是源于创意人才的集聚,或者说文化产业园区是跟着创意人才流动的,而制造业工人往往是跟前沿理论中国市场2020年第29期(总第1056期)随制造业园区而流动的。文化产业园区不仅需要集聚创意人才,还要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连接新型社会关系,激发创意、创新活力,形成创意人才社会网络。继而形成创意生产网络,促进创意人才、创意资金、创意企业的无缝对接。第三,文化产业园区的资源广联结网络需要以良好的地理位置为基础。良好的区位,不仅代表着较好的交通条件,也代表着周边人才资源、金融资源、市场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还代表着相对低成本便利地获得这些资源,这是打造文化产业园区资源广联结的必要条件。有的文化产业园区选择在人口稀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是土地成本比较低,但其他资源整合的成本会很高,往往得不偿失。
2.4形成正向反馈效应是文化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一,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启动低成本效应。这个低成本是从文化企业的角度来讲的,即园区文化企业在享受园区公共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时间内,需要维持较低的成本。由于文化企业的初创期往往没有利润或利润较薄,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才能厚积薄发。大量文化产业园区都是从免租金、免税收或低租金、税后返还等形式开始的。但是,随着园区内文化企业的逐渐增多,园区运营方便开始着手提升租金、提升服务费用,开始做起“包租婆”的美梦,园区开始“地产化”“酒吧化”,逼迫企业纷纷逃离。第二,文化产业园区需要激活正向创意集群效应。文化产业园区中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体现了较高的文化认同感,形成了大众与文化产业从业者自由交流的语境。相比文化产业园区外分散无序的个体或企业,他们更易于获得所需的政策、资源、技术、资金,文化产业园区内的文化企业及创意阶层逐渐形成相互学习、彼此信任、互帮互助的集群效应。第三,文化产业园区需要打造创意产业共生效应。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建设,形成良性共生的文化产业发展群落,并根据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不断促进产业网络的升级换代。如北京“1919”文化产业园,汇集了诸多艺术人才和文创投资机构,他们之间形成了相处依存的网络关系,并在相互竞争和合作中促进了园区艺术产业的更新升级。
3政策启示
关于未来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园区的健康运行,需要政府、企业和创意阶层联合发力。政府和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主体要避免陷入“提高租金快死、不提高租金等死”的怪圈,应以聚集文化产业人才为根本,不断壮大文化产业为核心,以增强开放性和完善文化产业网网络为抓手,以广泛引入现代科技和金融为手段,以低成本且优质的设施和服务为保障,开创文化产业园区内外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3.1维持低成本运行是文化产业园区硬件管理的核心
从园区内文化企业发展角度出发,打造一系列共性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平台,为企业创造低成本的运行环境,而不是总想着“包租婆”的发展模式,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园区异化为商业地产和生活、娱乐消费集聚地。第一,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延长技术设施的成本收回期限,并可以加速折旧来实现低成本运行。积极争取国家资金,优先安排园内道路、环保、通信、消防、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第二,完善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机制,创造更多共性专业服务设施和机构。支持加快完善产品检测、市场交易等公共服务设施,财政扶持资金优先向购置和更新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倾斜。完善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绿化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创造宜居宜业配套环境。配套完善园区内道路、生态环境、通信、消防、污水垃圾处理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强化城市道路、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与文化产业园区的共享和衔接。第三,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资金支持,降低文化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产业扶持上,对投资文化旅游行业的项目,给予优先安排入驻、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优惠措施;在企业融资上,帮助企业提供担保支持、上市引导、争取上级资金等;在财税政策上,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一企一议”给予便利优惠;在政务服务上,加快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在企业融资上,可以尝试建立园区产业基金,提供必要的风险投资和融资保障。
3.2打造创意网络生态系统是优化文化产业园区软环境的重点
互联网的发展使知识与信息得以高速传播,将创意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突破空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文化创新与创造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趋势。第一,加强外部环境的优化和适应,把握好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发展迭代速度较快,需要密切研判国内外形势,及时理解国家发展政策,快速追踪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园区可以设立专门的战略咨询部门,为园区内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指导。第二,加强园区内部微环境的优化和调节,打造开放性的产业闭环系统。文化产业园区里面不仅有创意设计者、创意产品生产者,还有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的观摩者、体验者,更有文化产品的购买者和文化休闲娱乐设施的消费者。只有开放才能保证创意设计者的灵感有“源头活水”,只有开放性才能保证园区的人气。开放性园区环境,可以为园区打造市场需求的业缘圈、志缘圈、金缘圈,汇集一批业务相关、志趣相投、投资团体,为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金和相关产业资源支撑。第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市场和政策机遇。用“互联网+”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的现代科技支撑系统。以文化创意催生新兴科技业态,将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植入科技产品,催生出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内容、手机媒体、多媒体产品等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科技业态。用“互联网+”推动建设“智慧园区”,创优“产业园区”集聚模式。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建立多元化、多中心的产业生态系统。第四,防止文化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异化。文化产业园区在成立之初需要做好顶层产业设计,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建立产业园区,其他配套产业、衍生产业或生活服务支撑产业仅仅是辅助性产业。在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的过程中,不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对园区生产、生活空间的需要而中途改变主导产业方向,尤其是不可以由于政府GDP追求或运营企业对租金的盲目追求而异化主导产业,比如变更为租金高的产业或完全地产化。防止文化产业园区由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区完全变成娱乐性消费区。
3.3增强开放性是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广联结的关键
第一,将文化创意生产过程前台化。使文化创意生产者能够走出后台的限制,在开放生产过程的同时与消费者有更多关于文化创意的思想交流,产生同道中人的共鸣,激发更多创意灵感。开放生产过程还可以增进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品的了解程度,培养出更多文化创意爱好者,提高文化传播的效果。将文化创意生产过程前台化的具体方式很多。例如,将绘画、书法或雕塑的工作室改良拓展为可提供小食品和软饮的休闲场所,艺术家可以在创作之余与消费者沟通创作思想,可以从消费者的建议中吸取创意、把握市场需求。第二,将文化创意生产进行消费个性化。只有当消费者的意愿能够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格局。消费者个性需求代表着具体到人的市场细分,同时也近似于目标人群独享服务,可以让消费者体验到消费过程的被尊重感和消费成果的独享感;消费者个性需求融入生产可以使消费者有参与文化创意生产的体验感,这种“体验感”正是“体验经济”时代的最核心价值。第三,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国际化。抓住“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实施为文化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链接更多优质文化产业资源,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一个面向国际的现代产业园。抓住自贸区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创新文化产业园区管理的体制机制,探索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投融资模式,构建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通道,将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家开放前沿地区的新型国际化增长极。
3.4系统性产业设计是强化文化产业园区正反馈效应的保障
文化产业园区要确保持续发展,不断强化正效应,必须构筑较为系统完整的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园区中的创意成果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潜能,而这两种效益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并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深度开发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以下是系统性产业链条包含的四个环节。第一,位于产业链顶端的创意形成环节,这是创意原料和智力资产发生的过程。参与的主体是任何能够创造出为文化企业提供内容的文化生产者,他们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因此文化产业园区应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善本区域人才的流动和引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营造良好的吸引创意人才的氛围、重点引进和选择复合型人才、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等。第二,将内容转化为产品的制造加工环节,是文化企业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批量生产文化产品的过程。在这一环节应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技艺,紧贴市场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产品品质,从“产品制造”向“文化创造”方向转化。第三,销售环节,“新媒介人”阶层是这一环节的重要参与者,代理商、策划人、经纪人等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销售让渡给消费者。目前在国内,营销分销这一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应采取低成本方式加强渠道体系建设,强化产品营销的市场化导向,加强原创设计环节的市场针对性,大力完善相关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第四,位于产业链末端的交易环节,体现在园区中的一些集会地点和展示场所的展示交易活动。通过打造特色主题馆、开办研讨交流会、开展现场交流体验活动、举办公益讲堂等创新产品展示交流环节。此外,在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闭环的基础上,要保持园区内文化产业的迭代速度,促进产业横行和纵向产业关联效应,并注重加强科技、金融对文化产业园区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勤,程伟,田伟东,等.旧工业园区环境品质提升的方法与实践———以云南871文化创意园区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5).
[2]褚岚翔.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分布的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以上海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1).
[3]靳元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9(10).
[4]王惟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对策[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6).
[5]王毅.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分析与建设路径[J].经济地理,2019,39(2).
[6]詹双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新经济,2018(7).
[7]戚梅.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与发展方向[J].山东社会科学,2018(12).
[8]张盛.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路径初探[J].经贸实践,2018(15).
[9]何金廖,黄贤金,司月芳.产业集群的地方嵌入与全球生产网络链接———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8(7).
作者:张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