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论文网-投稿、查重、发表有保障。
您的位置: 主页 > 职称论文 > 医学论文 >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

发布时间:2020-12-08 10:32:44

  目的探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506例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病理诊断440例为良性肿瘤患者,其余66例为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检查结束后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放射诊断的鉴别结果。结果经过放射诊断506例患者,450例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56例为恶性肿瘤,放射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02%;在恶性肿瘤中有10例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在肝血管良性肿瘤的诊断中,放射诊断敏感性为100.00%。结论放射诊断对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能尽早发现患者的病变组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放射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效果

  肝血管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患病早期症状缺乏显著性,具有隐匿、症状不具备特异性的特点,通常只有在手术过程中或经B超检查才能被发现,患者患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食欲不佳、嗳气、肝区不适等[1-3]。临床分析显示[4],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其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环境因素、老龄化等因素有关,但尚不完全肯定肝血管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原因。肝血管肿瘤作为肝脏疾病,应尽早发现、诊断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若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并诊断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发展成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6]。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放射诊断技术也有所提高,在临床各项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疾病也不例外。本文针对放射诊断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中的鉴别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506例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5例,女211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48.74±14.50)岁;病因:269例为肝炎,167例为肝硬化,70例为其他病因;肿瘤直径范围0.8~12.5cm,平均直径(6.4±3.9)cm;病灶深度范围2.4~10.7cm,平均病灶深度(5.8±3.9)cm。患者经病理确认440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66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28例,混合型肝癌9例)。纳入标准:患者均表现为肝区不适、消瘦等症状;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血管肿瘤;患者自愿加入本次实验。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肝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心、肾功能衰竭患者;患有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碍患者。1.2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所选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DiscoveryLS,层厚为4.25mm,CT为GEdiscoveryCT590RT,造影剂为碘克沙醇[7]。检查前叮嘱患者要空腹,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在其平静的状态下注射造影剂,即:在患者手背注射碘克沙醇,速度应控制在5.5MBq/kg,注射完成后指导患者静卧1h,排尿后方可实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显像[8]。患者保持仰卧位,从头部开始,至股骨中上段,使用计算机激光线定位系统实施静态断层扫描,全程采集8个床位左右,扫描参数为:电流:150mA,电压140kV,层厚5mm,螺距为0.8。扫描过程中患者切忌呼吸急促,必须保持平稳呼吸,这种状态下扫描出的图像才能更好的与PET匹配,选择感兴趣区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重建及帧对帧图像对位融合显示。1.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原发灶,腔静脉、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等;对患者肿瘤良恶性鉴别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包含误诊情况。选择2位或以上放射科具有资深经验的医师共同确诊,对比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结果,再由计算机计算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准确率。

  2结果

  经过放射诊断,506例患者中450例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56例为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18例,混合型肝癌9例。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患者经病理确认440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66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28例,混合型肝癌9例)。有10例肝血管恶性肿瘤被误诊为良性肿瘤(肝细胞型肝癌被误诊为肝血管瘤),放射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02%。在肝血管良性肿瘤的诊断中,放射诊断敏感性为100.00%。见表1。

  3讨论

  肝脏是人体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肝脏具有排毒功能,也是肿瘤发生率极高的脏器,在我国,肝血管肿瘤有着极高的发病率,且逐年呈现年轻化趋势[9]。肝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指的是肿瘤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发病不受年龄限制,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但患病早期无显著性临床症状,因此增加了初期诊断难度,一般在临床确诊时病情已发展至肿瘤晚期,对治疗效果及康复效果均造成了严重影响。临床尚未对肝血管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作出明确阐述,通常认为其与肝硬化、肝炎、饮酒、遗传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大多数肝血管肿瘤患者无症状,少部分患者可能因为肿瘤增大而出现肝区不适症状。如肿瘤继续增大,或者位于肝包膜下则有大出血的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于肝血管肿瘤应坚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10]。肿瘤可能位于肝脏的任何位置,包膜则是其易发位置,90%以上为单发,其余为多发性,肿瘤直径一般<4cm,也可能小至数毫米,而个别大的肿瘤也可达30cm,肿瘤表面暗红色或紫色,有包膜,切面呈海绵状,肿瘤内部偶有血栓、瘢痕及钙化。显微镜观察血管瘤是一个内壁为不同大小扁平内皮细胞血管管道构成交通的空隙网,含有红细胞,有时也可见新鲜机化血栓,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的边缘分界极为清晰。肝血管肿瘤症状体征[11,12]:小病变的肝血管肿瘤一般无症状,经体检超声发现,较大的病变则可能导致患者上腹不适或触及包块,如有巨大血管瘤则会使肝脏体积增大。临床表现:当肿瘤直径<4cm时患者无明显症状,只能在全身体检或腹部检查时发现;直径≥4cm的患者约有40%的存在腹部不适症状、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肝肿大等症状。肝血管瘤含有机化血栓,可能反复形成血栓造成肿瘤肿胀,引起包膜牵拉胀痛,肿块软硬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可压缩感,少数成坚硬结节感,肿块无自发破裂症状,肝功能基本正常。相关报告指出[13],多数肝血管肿瘤患者伴随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传统检查通过活检方法确诊肝血管肿瘤及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这种方法通过负压肝穿刺,从患者肝脏细胞中抽取部分肝组织,通过医用显微镜观察肝血管的病情变化情况,然而由于标本体积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属于盲目性检测方法,因此无法推广普及。此外,肝活检还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对机体的创伤也较大,在采用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造影学技术诊断时尽管存在一定的优势及自身特点,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鉴别效果不理想。社会科学的进步带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临床逐渐应用PET/CT放射技术替代肝活检技术,即:功能放射代谢显像技术,利用放射技术对肝血管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并鉴别其肿瘤良恶性,确诊率得到显著提高,该技术能够以分子水平为媒介,将病灶和机体组织细胞增殖、功能、血流、代谢、受体分布等情况显示出来,不仅充分反映出病灶组织的受体分布情况,也充分显示病灶组织内的血流情况。此外,PET功能代谢影像技术有效的融合了CT解剖形态影像技术[14],实现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更好的预防复发和转移,能够更好的找到肿瘤的原发灶,提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PET/CT放射技术选择碘克沙醇为造影剂,将其作为显像试剂实施诊断,与多项生物学特征有着密切联系,例如:病理分级、分化程度、增殖情况、肿瘤代谢等,对患者实施诊断时能够提取和肿瘤代谢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情况,明确肿瘤的增殖及分化情况,掌握肿瘤的分化程度,进而做好肿瘤病理分级,同时进行生物学特征判断,因此能显著提高诊断率[15]。肝脏属于双血供器官,当血流分布发生改变时对其实施放射诊断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肿瘤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临床研究显示,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血管良性肿瘤中的常见类型,基础病因为激素刺激或先天发育异常,腹部出现包块,当血管瘤直径≥5cm时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压迫症、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等,无特异性表现,经CT检查显示,肝实质内境界清晰的类圆形或圆形低密度病灶,也可见不规则形[16]。而肝血管恶性肿瘤多见于胆道、胃、胰腺、卵巢等部位的转移,发病机制与环境、家族史、饮食及病毒感染有关,恶性肿瘤患者以消瘦、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为临床症状。大量研究指出,使用甲胎蛋白影像检查能够提高肝血管肿瘤的检出率,可有效排除活动性肝病或妊娠。对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实施CT诊断,分辨率高,对于微小病灶也可检出,诊断时需考虑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诱发因素等。一般情况下,在放射诊断前为患者注射造影剂时患者需静卧,待排空膀胱后再进行检查,同时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保持呼吸顺畅,心情平静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放射诊断,本组506例患者,450例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56例为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18例,混合型肝癌9例。而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患者经病理确认440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66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28例,混合型肝癌9例)。有10例肝血管恶性肿瘤被误诊为良性肿瘤(肝细胞型肝癌被误诊为肝血管瘤),放射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02%。在肝血管良性肿瘤的诊断中,放射诊断敏感性为100.00%。综上所述,放射诊断能够准确的鉴定肝血管肿瘤的良恶性情况,误诊率较低,具有临床价值。

  作者:陈芎豆


相关文章
100%安全可靠
7X18小时在线支持
支付宝特邀商家
不成功全额退款